全球化與貧窮

陳偉傑

        「全球化」涉及資訊科技、媒界文化、意識型態與金融經濟各種齊一化的傾向,不少人對這個新興名字如雷貫耳,但又有多少人醒覺到它與我們的生活狀況有著日益密切的關係?筆者針對金融經濟一體化的現象,評估全球化對本港貧富懸殊的影響。

  現時本港社會對貧富不均這個社會議題,異常重視,原因是貧窮問題日益惡化。貧富懸殊的根源,其實與過往港英殖民政府種種政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港英殖民政府的經濟政策,強調市場不干預,文化層面又往往強調社會保障的剩餘性質──即社會保障只應保護最不可自助者,因此,殖民地政府從不設立一套改善貧富不均的機制。

  這套經濟與文化政策機制,其實與殖民地政府的權力來源很有關係。因為殖民地政府絕不會被民主選票所推翻,所以港英政府不需要為保障政治權力而去扶貧,這與歐洲國家因為民主政治而衍生福利主義的道路截然不同!而且,殖民地政府不經民選產生,權力來源缺乏認受性,政府只好尋求工商巨賈的政治支持,令政府政策比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更加親工商勢力,遏抑扶貧的訴求。

  筆者的核心信息是,過往港英政府忽視造成貧富懸殊的政治、經濟及文化機制,而經濟全球化更強化此等機制,兩者組成「夢幻組合」,日後貧富懸殊只會更加惡化。經濟全球化涉及不同層面的操作,影響一個地區的整體競爭力,勞動就業市場以至生產力等,都與收入分配有關。

  在經濟全球化的舞台上,跨國企業不斷發展各國市場。跨國企業以其強大經濟實力,與各國政府進行商業談判時,自然盡得好處;這些企業又利用各地之間生產成本的差異,增加邊際利潤,盡量發揮生產非地域化的好處;全球化金融市場興起,又為這些跨國企業提供融資併購機會,更壯大這些企業。

  香港經濟已出現全球化經濟種種現象:為吸引美國迪士尼這些國際資本投資香港而提供不少優惠;港英殖民政府過往的高地價政策,高租金推動工資及物價上漲,令生產成本高昂,生產商遂捨棄香港,令本地製造業收縮;政府與私營部門不斷強調「外判」與「減肥」等新興管理術語,令就業職位收縮,亦令就業前景不明朗;本土「社區經濟」不斷被跨國公司及龐大商業集團蠶食,收縮低下階層的就業空間;全球化金融市場,國際資金流向可以頃刻之間影響各地股票市場升跌,股票市場一有變動,就會令經濟體系產生滾雪球效應;全球化資訊經濟,要求員工有一定駕御資訊科技的能力,令中年低學歷低技術員工在勞動市場的競爭力日益下降,配合不斷湧入的低學歷新移民,就業前景空前嚴峻,沒有競爭力的勞工一跌入貧窮網,就會永不超生。

  以往是殖民政府政策造就貧富不均,但筆者有種強烈感覺,就是經濟全球化正製造一個新的經濟分配機制,這個機制只會令本港財富分配不斷惡化。特區政府已不可以駕御這個新經濟機制的運作,或者將機制的影響減至最低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,本港的貧窮問題會愈發變成是一種「世襲」現象。

  (本文由香港基督徒學會供稿)

(時代論壇第六九七期,二OO一年一月七日)